8月13日上午,鄭州經開區教育系統愛國衞生工作互查第一小組走進鄭州經開區第五中學詳情
鄭州漢飛心理學校是一所親情化的問題少年學校,這裏的孩子得到了平等、尊重、理解、關愛詳情
課程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施工藍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讓中原區品質課程建設在實踐中綻放精彩
“時間銀行”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視頻信活動,讓孩子們做主,家庭參與,倡導文明和家。
河南特色職業院校特色專業展示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行走的夢想在腳下
精彩研學路 智慧每一課
河南省青少年研學旅行服務中心是一家專業從事研學旅行課程定製研發為主的專業研學旅行服務機構
在親自探索發掘儒家思想形成的靈感來源和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
河南青少年研學旅行服務中心重走孔子周遊列國路...
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一座有3300多年前的古代的都城遺址。著名的學者夏鼐先生曾經説,殷墟之所以能夠聞名於世,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遺址,這個並稱為文明。[詳細]
彙集有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來的學術成果,以及集生活、文化和創意於一體的一家名為“莫高·和集”的文創商店,於10日在莫高窟景區正式開業,其旨在將敦煌元素相關的周邊美好都呈現給受眾。[詳細]
4月4日,株洲市組織廣大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引導青少年銘記革命歷史、崇尚革命英雄、繼承革命事業。這是4月7日湖南錯峯復學前的一幕。[詳細]
鄭州四中《嵩山地質研學》是在陳玉印老師的主持下,韋林、梁迅起、謝玉強、李文彬等老師參與設計的研學課程。採用項目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多元體驗、探究合作”,是此課程最大的亮點。[詳細]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學校門口“異常熱鬧”!學校安排學生錯峯有序返校,在學校門口標識着警戒線,線外家長們期待的凝視和線內孩子們篤定和渴盼的眼神交織,無盡的叮嚀和愛的期許盡在其中……[詳細]
為增強師生的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讓廣大師生更深入地瞭解地震時的逃生常識,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5月11日下午,蘭考縣玉蘭小學組織全體師生開展了一次模擬突發地震應急疏散逃生演練活動。[詳細]
今天的南小校園打破了往日的沉寂,在經過多次防疫培訓、實戰演練後,鄭州高新區南流小學以最飽滿的狀態迎來了復課的學子,久違的校園生活全新開啓![詳細]
他來了,她來了!孩子們都回來了!帶着燦爛的笑容和自信,鄭州市各小學的學生們“歸隊”。5月11日,鄭州市小學復學。[詳細]
12月16日,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十八里河鎮柴郭小學組織全校語文教師開展了語文期末複習策略經驗分享活動,活動由柴郭小學副校長盧換景組織,鄭州市名師、柴郭小學黨支部書記石玉霞進行分享,學校全體語文老師參加此次教[詳細]
5月11日晚上,鄭州經開區第五中學組織全體學生召開“説説我的心裏話”主題班會。[詳細]
5月7日,鄭州經開區第五中學開展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第一課”,為學生們精心準備了“責任、擔當、感恩、生命、健康”的課程內容。[詳細]
5月6日,全市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級學子返校復課,和提前開學的高三、初三的學長學姐們“重聚”。這也意味着省會中學全面復學,鄭州63萬中學生正式按下校園生活“重啓鍵”。[詳細]
五月的校園,繁花似錦、綠蔭如海,一切都顯得那麼熱情洋溢,生機盎然。2020年5月6日,鄭州市第六十九中學七八年級復學工作如期進行。[詳細]
“停課不停學”期間,河南第二實驗中學王濤中原名師工作室迅速行動,在學校領導和省教研室專家的支持下,攜手互加計劃面向全國眾籌初中歷史網絡公益課程,用愛心點燃公益課程之火。[詳細]
2020年8月10日上午,林州市外國語學校2020年新教師入職培訓開班儀式在林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行政樓一樓報告廳舉行。[詳細]
5月6日,南京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公佈。南京大學強基計劃設三個專業組8個專業,招生總計劃為210人。5月10日至31日24:00,符合條件的考生,可登錄南京大學強基計劃報名平台按要求完成網上報名。[詳細]
連日來,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收到了來自祖國的“健康包”。防疫物資逐步到位不僅解了學子的燃眉之急,更給了學子在海外戰疫的底氣——無論走到哪裏,祖國永遠在你身邊。[詳細]
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主辦的感知中國—“鼎”力科技國際學生智能製造學術論壇7日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行。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北京科技大學的百餘名來華留學生參加此次活動。[詳細]
2020年1月11日上午,鄭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工作會在鄭州九中舉行。鄭州市228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足球指導教師、鄭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教練員,鄭州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專家委員[詳細]
日前,2020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論壇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開幕。此次論壇以“守正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會議持續兩天,設有主論壇、七個分論壇和三個工作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共400餘人參[詳細]